唐光宅元年祥富金融,也就是公元684年,武曌开始临朝称制,随意废立皇帝,朝廷内外都极为不满,但大多数人只是敢怒不敢言。
当时有个叫李敬业的人觉得,这事儿不能忍。李唐江山怎能让一个女人说了算?于是,他在扬州起兵,自称大将军,号称拥兵十万,要讨伐武曌。
然而,光有兵马是不够的。古代讲究“师出有名”,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贸然举兵,老百姓会觉得你是叛乱,读书人和官员也不会支持你。李敬业深知这一点,于是请自己的幕僚——著名诗人骆宾王,写了一篇声讨武曌的檄文,也就是《讨武曌檄》。
这篇檄文堪称文辞犀利,毫不逊色于当年陈琳骂曹操的《为袁绍檄曹操》。文中痛斥武曌出身低微,不配登堂入室,更揭露她品行不端,扰乱后宫,言辞之犀利几乎句句扎心。骆宾王才华横溢,不拘泥于散文体,而是用节奏铿锵的骈文,读来掷地有声。可以说,读了这檄文,谁都会气得血压飙升。
展开剩余69%可奇怪的是,武曌拿到檄文后,却没有发怒,反而笑着问:“这是谁写的?”大臣回答:“就是写《咏鹅》的骆宾王。”武曌听后感叹:“这是宰相的过失啊!朝廷竟然让这样的人才流落在外,甚至被叛军利用!” 由此可见祥富金融,她的心胸之大,非一般人可比。
事实上,她之所以能如此淡定,是因为相比她此前承受过的磨难,区区辱骂实在算不了什么。
回到更早的岁月。贞观十一年,十四岁的武曌以“才人”的身份入宫,第一次踏入雄伟的大明宫。家人因她要入宫而落泪,而她却满心欢喜,觉得能侍奉圣明的皇帝,是莫大的福分。可现实很快击碎了她的天真。宫中美人无数,她虽然貌美,却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幸。在宫里虚度了十二年青春,几乎未被皇帝正眼相看。
那十二年,她尝尽冷落与寂寞,青春被消磨,内心充满怨恨。太宗晚年多病,太子李治常来探望,因而与她渐生情愫。但太宗去世后,武曌因无子,只能出家为尼,在感业寺度过凄冷的日子。青灯古佛,孤寂无边,二十多岁的她,几乎看不到未来。
然而命运并未就此终结。李治念念不忘,当上皇帝后竟将她接回宫中。这一次,她已不再是天真少女,而是一个经历过冷落与苦难、懂得筹谋的狠人。她要补偿失去的青春,更要改变李治的命运。
李治性格柔弱,常受大臣掣肘,武曌则成了他坚实的依靠。两人联手铲除权臣,逐渐实现了皇权集中。随着她成为皇后,李治也完成了对关陇贵族的削弱,唐朝皇权格局因此发生根本变化。
李治晚年时,虽心中隐隐察觉武曌权势太盛,甚至动过废后的念头,但终究没能下手。他既是皇帝,也是普通男人,他爱过她。至于武曌是否爱过李治,这个问题至今无解。
李治去世后,武曌逐步掌握朝政,废黜两个儿子,最终登基称帝,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。她十四岁入宫,二十四岁为尼,二十八岁再入宫,三十二岁为后,五十岁时号称“天后”,六十七岁终于临朝为帝。一路走来,艰辛与算计,孤独与奋斗,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传奇。
武曌去世后,她与李治合葬乾陵,陵前立有一块“无字碑”。有人说,这是因为她功业巨大,已无法用文字来评价;也有人说,她自知僭越,所以不敢留碑文。但或许,真正的原因是她自己也不确定,是非功过,唯有后人评说。
正如那块空白石碑,留给后人无尽思考。而武曌一生最大的财富,或许就是——耐心与坚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管理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